日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
时间:2017-04-06 11:02:52
一、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基调,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努力推动城乡建设大发展、城市面貌大改观、城市内涵大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速推进
全市城建计划项目完成投资402.7亿元,完成率100.57%。轨道交通1号线于2016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运营,良庆大桥、沙井-南站立交、沙井-富乐立交等建成通车,吴圩机场第二高速公路、民族大道修复整治工程等一大批城市道路建成使用,东西向快速路、高速环路改快速路项目等城市道路正加快建设;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6.69亿元,A区、B区新建场馆及配套设施建成并成功服务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扎实开展,石门森林公园、南湖环湖路海绵化改造等67项重点项目顺利完工。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蓄势待发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BIM技术运用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南宁市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主要职责》、《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我市建筑业供给侧改革,通过在建设行业推广BIM技术应用,加快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实现建筑业向信息化和工业化转型升级。上述3个文件现已印发实施。
(三)棚改、征收工作成效明显
全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19814套,全面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任务。我市2014年至今共获国开行承诺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贷款额度221亿元,目前已签订借款合同金额198.25亿元,已发放贷款136.3亿元,已使用贷款75.79亿元。“三旧”改造已完成北湖水泥厂片区等11个旧改项目完成土地熟化人征集工作,全年完成投资100.73亿元,超额完成任务。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改造稳步推进,西乡塘区屯渌村一队改造项目已进入土地出让阶段,兴宁区鸡村一二七八队、江南区五一西路富德乐富坡村、高新区罗文坡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有望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完成国有土地房屋征收面积57万平方米,完成目标任务104%。
(四)公用配套设施有序推进
全年累计建成污水管网112公里,超额完成任务;如期开工建设自治区第一批22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埌东污水处理厂出水提标改造工程正式竣工投入运行;高坡岭路污水提升泵站、凤岭北污水提升泵站、林里桥污水提升泵站等关键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河南水厂改扩建、民族大道(共和路口—园湖路口)供水管工程正式竣工投入运行,良庆供水加压站已具备通水条件;葫芦鼎大桥过江管工程、柳沙供水加压站等项目正在推进;配合园博园建设、关停清水泉泵站而实施的河南水厂至清水泉路口供水管道已全线贯通;邕江取水口上移工程正在编制可研报告及进行方案设计。全年新建天然气管道94.61公里,实现从外环到市中心管线全覆盖。
(五)乡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良好
农村危房改造落实到户11100户,落实率100%;开工建设11100户,开工率100%;竣工10718户,竣工率96.56%。34个农村生活垃圾乡镇片区处理项目已开工34个,开工率100%;89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已开工89个,开工率100%。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550万元,完成进度103.33%。114个屯内道路硬化项目竣工114个,竣工率100%。
(六)工地乱象治理及扬尘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一是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和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开展各类建筑施工安全、消防安全、层级监督检查、安全监督执法检查、安全生产履职专项督查、生产事故约谈会等专项行动,以“严管重罚”加监督执法力度为手段,以量化指标为工作成效的体现,狠抓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生产。二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扬尘治理3个“100天”攻坚行动,首次依据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对工地乱象严管重罚,同时推动扬尘在线监控系统、自动喷雾降尘系统项目实施。经过努力,五象新区、凤岭片区、沙井片区等重点治理区域的工地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促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南宁蓝”成为常态。
二、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我委将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南宁市城市工作会议和南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工作主线,围绕“四个城市”发展定位,开展“建筑产业化发展年”“深化创新改革年”活动,强化工作落实,再创工作佳绩。
(一)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促进我市传统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我市列为自治区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装配式建筑发展为着力点,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改变城市、建筑的建造模式,提升建筑业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推进我市建设行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建筑业向信息化和工业化转型升级。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研究制定《南宁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南宁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会同制定《南宁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项目实施考核办法》、《关于申报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关于南宁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二是加快研究BIM技术在城市建设特别是装配式建筑推广方面的应用研究,实现建筑建设方式以BIM作为技术依据;建立符合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要求的BIM技术应用体系,建立标准构件模型库,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和市场推广率;运用BIM技术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工程质量监管制度,围绕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生产、运输、安装、验收、维修和维护等环节,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和建筑全生命期管理,为各部门业务协同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加快推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2017年将在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工程、政府投资工程的房建、市政、轨道、管廊、园林等项目全面进行装配式建筑试点,重点从我市2017年城建计划中筛选一批项目作为装配式建筑及BIM技术试点示范项目,2017 年完成新开工面积不少于20万平方米。结合房地产调控政策,通过政策鼓励的方式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联系一批具有成熟技术和较强实力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和构建生产企业搭建合作谈判和启动推广的交流平台,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试点建设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华润集团在邕宁区牛湾港片区建设以预制混凝土PC构件厂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和广西建工集团在良庆区建设产业园区。同时,积极指导一些有意向进行园区建设的骨干企业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混凝土结构、民族风情木结构、钢结构等各类装配式建筑园区基地。
五是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研究,划定试点区域进行推广。将五象新区核心区、凤岭片区列为装配式建筑试点区域,2017年五象新区核心区、凤岭片区土地招拍挂项目在项目土地出让相关文件中明确“采用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建设,在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使用BIM技术,装配率不低于30%”。2018年五象新区核心区、凤岭片区新开工项目实现全面采用BIM技术开展装配式建筑建设。
(二)依托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建城”。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我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构建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即贯穿于工程项目从概念设计、建设、使用全过程的管理行为)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深化改革建设行业管理模式,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 “数字建城”,实现“数字型城市、数字型建筑、数字型建造、数字型运营”。
一是组织制定《南宁市市政工程BIM实施指南》、《南宁市建筑工程BIM实施指南》等技术标准,为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全专业以及所有参与方提供BIM技术应用项目实施标准框架与实施标准流程。二是积极开展BIM技术深度应用、全生命期应用、互联网+BIM、大数据+BIM、GIS+BIM等相关课题及技术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是积极组织研究制定BIM技术推广应用相关配套鼓励政策,培育良好的应用环境和氛围。四是加快推进BIM技术运用管理信息云中心建设,为建设城市级的BIM信息云中心构建良好的基础。五是开展试点应用,重点在轨道交通、市政综合管廊、部分大型公共建筑以及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开展应用试点,通过试点项目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机制。六是成立南宁市BIM技术联盟和建立BIM技术专家库,为我市BIM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依托联盟和专家库开展标准编制、政策制定、科研课题、平台开发、项目评审、技术培训、宣传推广、比赛竞赛、评优评先等方面工作。
(三)建立建设行业诚信平台,加快推进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招投标市场的联动管理,实现“安全城市”的目标。
加快推进我市建设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建设行业信用信息与南宁市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交换,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建立行业“红黑名单”制度,明确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应用,全面建立建设行业信用管理制度,为我市建设行业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构筑“一个点、两个表、四个区、多个部位”的全方位监管体系,依托技术手段,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项目、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监控到位;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继续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和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强化重大危险源管理,严格落实施工安全可视化教育,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素质;依托BIM技术建立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扬尘污染治理和打击工地乱象行动,严格落实“一口两清三包四协议”和土方规范作业“一三八”规定,联合开展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有效整合各方监管力量,建立专业性强、权责分明、高效的“多力合一”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意识,积极推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纳入街道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加大严管重罚力度,切实提高监管执行力。
大力推动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电子化,年内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督管理,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研究BIM模型技术在电子化招投标中的运用,出台相应配套管理办法;指导、敦促和推动市场各方主体共同加强建设工程标前、标后履约管理,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现场与建筑市场、招投标市场的联动管理,将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和不诚信经营等不良行为记录转化为企业诚信评价得分,直接运用于企业投标活动的评标分值,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推动行业管理“人防”向“技防”发展。
(四)深化供给侧改革,筑牢建筑业发展根基。
从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要素投入、工程建设标准和工程治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建筑业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构建政府监督评价、企业检验评定、公众参与评议、行业自律协调的新型工程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南宁注册”、“南宁制造”和“南宁使用”,做强做大南宁市建筑业。坚持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变当前建筑业低水平企业过多、建筑产品品质不高、装备水平和核心技术落后、同质化竞争严重的不利局面,提升南宁市建筑业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2017年我市建筑业产值1345.45亿元,增长13.5%的目标。
一是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引导企业以工程总承包、PPP 等方式参与本市、外市和境外(特别是东盟各国)的基础设施工程,通过“高、新、专、精、特”技术、设备和建材在南宁本地的广泛使用和制造,形成设计、施工、采购完整、有效的服务供给能力。二是以建筑业“营改增”为契机,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和生产经营集约化,推行企业内部信息化统一决策和集团化集中采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总部管控能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企业内的优化整合。三是逐步推出建筑企业减负政策和财税金融扶持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使建筑企业能够更便捷地以较低成本和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创新工作以及生产的改善。四是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资产规模大、社会信誉好的大型建筑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南宁注册”,鼓励中直、区外大型建筑业企业在我市设立子公司或通过兼并、重组本地企业方式落户我市,对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业企业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为民建城力度,强化项目牵引,完善城市结构。
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和市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项目建设为牵引,谋划和储备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完善重大项目的快速响应和解决机制,努力突破融资难、征地拆迁难、管线迁改难等瓶颈。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切实提高项目推进的指导、协调、服务、监管能力,尤其是对自治区60周年重大项目、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区市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明确人员、职责、时间及进度,高质量、高效率地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城市面貌的持续更新。
一是完善市区交通网络,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开工建设仁义大桥,推动城市东西向快速路和现有高速公路改造工作,搭建城市南北向快速通道,健全城市快速路网体系。整治拥堵节点,开展快速环路综合整治工作,启动邕武、秀灵-友爱立交的改造工作,新建大学-清川、秀厢-鲁班等立交,加快中华-园湖、凤凰岭-高速环路立交建设,继续开展人行过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打通城市主要交通拥堵节点。打通“断头路”,开展征地拆迁攻坚战道路建设工作,打通或拓宽一批市区“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城市支路、微循环道路建设,畅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配合牵头部门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工程、快速公交(BRT)、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城市慢行交通设施,打造综合公共交通模式,促进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
二是加强惠民工程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快河南水厂、陈村水厂改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提升基础供水能力;加快推进邕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完成前期工作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完善邕江上游水源地保护措施,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开展二次供水建设管理一体化试点,推动出台南宁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消除供水管理盲区。加强燃气行业安全管理,推动《南宁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批复实施,推进我市天然气汽车加气站项目建设。
(六)推动里外兼修,打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推进水绿融合,提高城市生态宜居水平。通过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实施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南湖-竹排江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沙江河流于综合整治、心圩江流域综合整治、朝阳溪环境综合整治、二坑溪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治水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城市内河水系品质,打造百里秀美邕江。配合林园部门大力推进南宁园博园、青秀山公园、五象岭森林公园建设,提升一批城市主干道路、街区和公园的景观效果,努力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城乡环境承载力。推进江南污水处理厂三期、埌东污水处理厂四期等污水处理设施和“十三五”第一批22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在新城区以排水许可证管理为抓手,严格要求所有新建建筑的排水系统必须按雨污分流接入对应管网,以实现雨污分流率100%。配合装配式建筑、BIM技术推广应用,大力促进绿色建材产业提升,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且经济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材,研究绿色建材生产布局,编制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引导和规范绿色建材应用。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推动建设一批成规模、有影响的绿色建筑产业基地,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在全市的合理布局。根据近期修订完善并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广西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理顺工作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七)着力文化建城,加快新旧交替。
积极融入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理念,分类实施旧城改造, 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坚持创新与传承相融合,促进新旧城区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开展分类实施旧城改造课题研究,制定分类实施旧城改造有关政策,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总体提升”的原则,采取综合整治、整拆结合和拆除重建等方式,分类实施“三旧”改造,加快推进“三街两巷”项目重点片区(金狮巷片区、兴宁路民族大道兴宁路西一里围合片区、水街片区)建设。编制旧城改造三年滚动实施计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实现项目动态管理;优化旧改项目土地熟化人制度,完善熟化人征集机制,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人参与土地熟化,简化工作流程,争取改造项目尽快启动;加强对城区棚改工作的指导,试点启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利用政策性贷款支持,把承担的棚改征地拆迁、安置住房建设或筹集、货币化安置、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按照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项目实施主体承担。
(八)扩容增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推进城市的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覆盖,做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流动。2017年,“美丽南宁·乡村建设”进入“宜居乡村”活动阶段,其中我委负责牵头开展“基础便民”专项工作。通过结合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乡土特色乡村风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三改(实施农村厕所、厨房、栏舍改造)、六提(统筹推进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垃圾治理、村屯建设、住房安全、能源利用等六项水平提升工作)、三增(增加农村供电能力、通讯能力、公共照明能力工程)”工程;3月底前完成34个农村生活垃圾乡镇片区处理项目以及89个村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批项目百镇建设示范金陵镇、古零镇建设;指导第三批百镇建设示范项目罗波镇、古辣镇、六景镇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指导宾阳县开展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工作;统筹开展第二批49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含12个市级示范村)建设,打造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环境优美、富有乡土气息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完成江南区扬美村等获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4个村建设。
(九)创新管理模式,构建监管有力、运行有序的行业生态。
一是提高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结合BIM云中心建设,整合机关业务科室及下属二层机构的信息资源,打通市城乡建设系统内部的信息交互流通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查询平台),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提供工程概况、工程造价信息、旧改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等公共服务信息的查询服务;建立建筑行业诚信考评平台,通过对参建单位的诚信考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与执法计划与动态监管机制、施工进度等信息结合,为工程或企业评优、公众评价提供数据依据。
二是创新公用事业行业管理。推动公用事业行业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开放的公用事业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水气服务信息公告发布、用量查询、缴费、用户报装报修、自助修改信息、投诉等功能,真正方便群众生活;以打造“智慧燃气”和“智慧水务”为目标,结合BIM“云中心”的建设,指导燃气企业将现有的燃气监控系统、SCADA系统、GIS系统与“云中心”相结合,指导供(污)水企业将现有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调度中心系统与“云中心”相结合,通过行业监管部门网络平台与企业内部运行管理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及时对企业及场站运行情况、管线破损情况、管网流量控制、设备设施维护管理、用户端异常情况等进行监控,提高公用事业行业的监管水平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探索放开液化石油气市场设点限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自主整合,优胜劣汰,提高整个行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带动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三是创新行业执法体制。根据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要求,做好行政处罚权移交工作,及时修改权利清单,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工作,明晰城市管理执法范围、程序、工作机制等内容;推行互联网+执法,借助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参照“智慧青秀”APP模式,及时将执法人员行政检查发现的问题拍照上传,以便综合执法部门更快地查处;做好“一单两库一细则”建设,积极推进“双随机”抽查监管工作,抓好信息归集和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工作,将抽查结果和诚信考评衔接起来,形成联动响应。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日博2015年工作简要回顾及2016年工作设想